用低於平均分數挑戰申請 Top US MBA
為了讓自己有不同人生體驗,加上一直很想在國外讀書,從 2023 年開始就投入了 GMAT 考試以及 MBA 申請,一路起伏跌宕,在 2024-2025 申請季終歸有好的收穫!在一開始只想跟所有綜合 profile 比我優秀的人才們説:不需要焦慮!讓 AdCom 選擇最適合你的地方 🥹
如果想探索看看 MBA 這個選項,推薦可以參加 Leland 免費活動以及註冊 Application Lab 免費版,這兩個平台針對 MBA 申請每一步驟都很仔細地引導思考路徑並提供建議!
粗略的申請背景
- 學歷背景:台灣的大學商科、GPA 在 MBA 錄取者的平均以下
- 工作經驗:外商科技業、台商科技業 CVC
- 考試成績:GMAT Focus 655 (申請時是 PR91)、TOEFL 103
- 備註:自己申請,完全沒有找任何一位顧問諮詢
由於很早就知道考試是我的弱項,因此我把大部分的預算都分配給考試,加上自認為還算有能力蒐集資訊以及面對陌生問題,因此沒有找顧問聊,不過會去參加顧問們辦的活動認識校友與申請者。
我的優勢是身處產業相對小眾(VC 雖然會被分在 Finance 裡,但單獨拉出來看申請者與錄取者都很少),在學時有參與創立社團,下班後有參與非營利組織以及科技女性社群等豐富業外經歷;但劣勢也相當明顯,包含 GPA、GMAT、TOEFL 全部都在我想申請學校的平均以下。
糾結了許久,即使已經知道較低分數申請競爭激烈的 MBA program 並非易事,我還是想挑戰看看,因此還是在考到堪用的分數後開始著手申請,搞定所有申請資料是個漫長的旅程,以下逐個慢慢分享!
MBA 申請第零步:考試
下定決心想申請後,最推薦的第零件事就是準備考試,不管是 GMAT、GRE 還是 TOEFL、IELTS 都經過幾次改版想要吸引更多考生,大家可以多蒐集資料評估自身情況適合的考試,可以運用 GMAT Mini Quiz、GRE Mini Quiz、TOEFL TestReady、IELTS practice tests 提供的免費模擬考試測試自己較不排斥 (或是喜歡) 的考試模式,並參考官方、坊間教材了解準備方向。
我自己是選擇了 GMAT Focus,而且一考就是纏鬥到最後一刻,從 2023 到 2025 年總共考了 6 次,分數 595 > 645 > 655 > 655 > 655 > 655,很可惜到後面都考到一樣的分數無法突破,但為了增加 Verbal 分數讀了很多英文,也確實讓我英文閱讀以及使用英文思考方面有很大的進步!

如果可以重來,我會先把 GMAT 跟 GRE 的課程都上完並完成模擬考,以此判斷哪一個考試較適合我,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選擇 GMAT 🥹
MBA 申請第一步:參加學校活動,研究想申請的學校
非~常~多~學校的 AdCom 會進行亞洲大城市巡迴,舉辦說明會推廣商學院的 program,活動資訊都會在學校官網更新,推薦線下活動一定要撥空參加,可以直接遇到 AdCom、校友本人,也可以認識同期申請的 prospective students,線上活動也可以盡可能參加,學校的官方 YouTube 也會放上過往活動錄影,都是了解學校的好機會!
如果不介意看簡體字資訊的話,我認為微信、小紅書跟 Bilibili 有很多寶藏內容,很值得潛水!
研究學校推薦閱讀
MBA 申請第二步:Networking 認識學長姐、同期申請者
研究完學校後,肯定會對幾間學校感到好奇,這時候直接問正在就讀的學生、剛畢業或是畢業多年的學長姐絕對是了解 MBA 就讀感想最好的方式,可以用 LinkedIn、Facebook 從同學校、同公司、同產業或著在未來目標產業工作的人找起,而我給自己的目標是每個學校至少蒐集 4 位(後來時間不夠就沒有達標XD),分別是剛錄取的學生、Year 1 學生、Year 2 學生、剛畢業 1-3 年學生,時間還足夠的話可以再找校友聊!
選對時間約到 Coffee Chat
另外特別推薦要抓緊學生入學前或放假的時候 reach out,像是 6–8 月有暑假、12 月底 1 月初有聖誕節、3 月底有春假,回覆與成功約到 coffee chat 的機率會非常高!
Coffee Chat 要聊什麼
針對處在 MBA 不同時期的學生,我想了解的主題也會不同:
- 剛錄取的學生:請教該學校的申請流程、面試經驗、申請建議
- Year 1 學生:詢問第一年的時間安排、就讀體驗、找實習的心得、申請建議
- Year 2 學生:詢問兩年來的就讀體驗、找正職的心得、申請建議
- 剛畢業 1-3 年學生:詢問就讀體驗、MBA 對於後續工作帶來的影響
如果有遇到同學校、同公司、同產業的學長姐,我會多向他們請教:以他們對於共同經驗的了解,我可以如何放大優勢!
我認為雙方體驗好的 coffee chat 是「對話」而不是「一問一答」,身為需求方除了詢問學長姐問題之外,也可以表現自己願意在熟悉的領域提供幫助,增加話題與熟悉感,也鋪墊未來互助提攜的機會!
MBA 申請第三步:、盤點人生故事
申請時,除了分享工作經驗外,課外、業外甚至是從小到大對人生影響重大的經驗也可以分享,因此回想成長階段的每一件大事也是個耗時但必須要完成的事情,每一段經驗都會有背後的緣由與動機,整理這些「起心動念」我認為是很好認識自己的方式,一直問自己「為什麼」的那一刻,就代表這是一個有故事、可分享的經驗,而蒐集這些經驗可以作為寫履歷、寫 Essay、面試的素材,開始寫 Essay 前絕對要完成這一步!
盤點目標
建議至少選 3-5 個「絕對不分享會後悔」的 pocket stories 作為個人故事素材,在寫準備申請全程都用得上!
MBA 申請第四步:寫履歷
有傳說是 AdCom 瀏覽的第一份申請文件就是履歷,所以要格外格外重視,確保每一行每個字都有存在的意義!同樣的經驗、結果有很多種不同角度的描述方法,為了讓經驗看起來更亮眼也研究了很多 action verbs 及各種「最」,調整完過後我幾乎把履歷全部翻新了,跟原本差非常多,後續當然要繼續調整,但我認為是很值得的投資!
針對履歷 Layout,推薦大家可以查想申請學校有沒有公開的模板,挑一個最順眼的使用即可。
履歷調整推薦閱讀
MBA 申請第五步:寫 Essay
雖然都市傳說謠傳 Essay 只會影響微小的錄取機率,但要密集地研究題目、思考撰寫方向以及之後無止盡的修改,真的非常耗精力,我當時是每天下班後就開始寫寫改改,苦思到幾乎快失眠。因此我非常建議 essay 不要一個人寫,一定要找信任的人討論主題、幫忙 review,也要安排時間參加聚會尋找靈感,讓自己維持有 input 以及 output 會更舒服!
推薦思考順序為 General Essays (像是 Why MBA? Why School? Why Now?、Career Goal 這種 essay 不寫面試也會問的問題) > 學校獨立出題的 Essays,掌握大方向後,可以針對不同學校仔細修改
而 essay 題目會每年會有調整更新,但舊的題目非常值得參考,也都是很好反思自己這一生的題目!有關最新 essay 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顧問們的分析~
撰寫 Essay 推薦閱讀
Essay Analysis by Sabina
MBA 申請第六步:推薦信
推薦找直屬老闆以及信任的前輩,有越多共事經驗越好!如果找隔了很多層級的推薦人真的會寫不出來,反而對申請者跟推薦人都是麻煩。推薦信題目每間學校會略有不同,可以先參考 GMAC 提供的公版推薦信題目 (適用美國學校,歐洲學校不適用)。
MBA 申請第七步:填寫申請表格
雖然學校都會提供申請 deadline,但建議開放申請第一天就可以建立帳號並開始填寫,因為有非常多小格子要填寫,有寫甚至是要運用 essay 的素材撰寫,因此越早開始會越有餘裕!
獨家!如何省申請費
想要節省申請費的夥伴們,可以研究與學校有合作的基金會 (詳細合作名單請看學校的申請表格),像是 Forté、MLT、Consortium、Reaching Out 等基金會就有開設獨立申請渠道或申請教學 program,只要花費約 2 間學校左右或更少的申請費 (隨著通膨未趨緩,價格好像上升了QQ),就可以獲得 fee waiver 節省多間學校的申請費用,能省則省!
舉例來說,我參加了 Forté Foundation 的 MBALaunch 並完課獲得 fee waiver,等於用 $450 申請了 5 間學校;1 間學校用參與過線下活動獲得 fee waiver,2 間學校沒有跟 Forté 合作花費 $450,對比 8 間學校原成本是 $1600,已經節省非常多~
填寫過程中,一定要準備好所有證明文件,之後都用得上!
- 一定要準備資料:成績單、畢業證書
- 建議準備資料:公司薪資單、薪轉戶明細、升職證明、離職證明、任何獎項證明
MBA 申請第八步:Video Interview、面試
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錄製 Video Interview 或使用錄影面試,這代表在撰寫 essay 的同時,就要開始準備 Why xxx 以及 Tell me about a time … 類型的面試題目,因此蒐集好人生故事並有基本練習才能減少怯場的機會!考古題或是當期申請者遇到的題目都很容易在 Clear Admit 或 Reddit r/MBA 找到,全球申請者都是互幫互助的~
而正式面試需要準備的問題面向會更廣,但也就主要幾個方向,只要針對每間學校準備回答內容、針對面試官類型準備 QA 聊天問題,並與戰友練習互相提供反饋,相信都會表現得很好!
MBA 申請第九步:等待結果
這真的是最煎熬的幾個月了,每天都在擔心如果全部都沒有錄取怎麼辦 🤯 接到 AdCom 電話、Zoom call 那一刻,真的直接哭出來,雖然最後的申請結果不是最亮眼,但努力終有回報,還是申請到兩家!
MBA 申請結束,入學後才是開始
錄取 MBA 只是開始,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很感謝 90+ 位跟我聊過天的戰友、在學學生與校友,以及不斷鼓勵、支持與相信我的朋友與前輩!
真的要去美國讀書了,非常沒有實感,希望我收到的幫助,有機會也能回饋給需要的人,因此我啟動了自己的小計劃 Giving Back Project,免費提供 MBA 申請陪跑,確認計劃內容符合需求的話,歡迎直接約時間諮詢,若不確定或有其他疑問,也可以透過 LinkedIn 私訊聯絡,會盡快回覆並確認我是否能幫上忙!